English

寓旧于新 因时兴革

1998-07-2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

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,境内历代古都星罗棋布,如何使意蕴深厚的古都风貌绵延不绝,不至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湮没?这始终是近年来国人特别是专家学者的一个热门话题。

为此,记者采访了对此深有研究和心得的历史地理学家、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。

史念海说,传统文化渊远流长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,不随时代转移而消长,应和此既富特色又有优点的传统文化有关。传统文化无处不在,古都之中尤为可见。都城为一代人文荟萃之中枢,各地风物皆可在都城之中有所反映。都城汇集各有特色的地方文化,显示其概括全面、无所不包的弘博气概。王朝虽间有更迭,都城也难免迁徙,可是已经形成的文化基础却不会因都城的改易而迅即消失;甚至绵延递嬗,历久弥珍,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。其中有的或为文献所阙,正可藉以补文献之不足。

史念海认为,往日之今正是今日之古,古都本身也是代有因革,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。一成不变,不仅不利于经济建设,也不符合古都发展的历史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有“匠人营国”一章,就是建设都城的设计书。这章书中说“前朝后市”,说的就是建设都城时,一切以王宫所在地为准,市场一定要设在王宫之后,西汉长安城即以此为准的,然而却多有不便。东汉时首都洛阳三市就不再以皇宫为准,而是各得其所。可见因时兴革,自古已然。

“同时,”史念海说,“古都文化绝不能封闭自大。中华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,而这样的吸收又往往最早见于当时的都城,如东汉时,印度佛教东渐,首先在洛阳建白马寺,唐代长安更是各国文化荟萃,融于一体。至于保护古都风貌更不是抱残守缺,唯古是尚,因为这样既无必要,也不可能。”

史念海指出,传统文化在古都之中的现代化,并非完全舍弃传统文化,而是要使传统文化揉合于现代文化之中,删革其不合时宜的部分,保存其优良不坠的传统,并使其发扬光大,除旧布新才能四时常青。但在新城市中仍能显示古都风貌,应是古都建设中最起码的要求。历年长久的古都,文人学士辈出,其遗篇佳什誉在人口,若能得其居所,展读其篇什,更可引人入胜,因而就须探求其宅第遗迹,并进而为之修葺,使向慕者知所趋止。仅此一端,已可提高古都作用,推而广之,效益当更弘博。这样从每一个古都作起,以至于全国,其间应兴应革之处,必将显而易见,则古都文化向现代化演变,将是顺理成章。既能保护古都风貌,又能显见现代化城市气派,定能收相得益彰之效。

史念海最后说:中国古都学会自成立以来,即以弘扬古都文化、保护古都文物为己任。历届年会皆奔走呼号,不遗余力,深获各方有心人士的同感。今年古都学会年会将在河南新郑举行。新郑作为传说中的黄帝故里,郑、韩故都,相信会藉本次年会而彰其幽光潜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